点燃乡村科学热情,助力全民素质提升
5月12日至18日,**乡成功举办第七届科普宣传周活动,以“科技赋能乡村,智慧引领未来”为主题,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,覆盖全乡23个行政村,累计参与群众超1.2万人次,活动联合县科协、农业技术推广站等12家单位,推出六大主题板块,实现科普资源精准下沉。
科普教育: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
科普教育是缩小城乡知识鸿沟的关键抓手,根据中国科协《2023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》,我国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.8%,较2022年提升1.2个百分点,但仍低于城市居民(14.7%)。**乡科普周通过以下创新实践破解难题:
- 场景化教学:在田间地头开设“移动实验室”,演示无人机植保、土壤检测技术,农民参与率达89%;
- 代际传播:组织“祖孙科普课堂”,由中小学生向长辈讲解智能手机应用,覆盖家庭300余户;
- :编印《乡村振兴科普手册》,融合方言案例讲解气象防灾、垃圾分类知识。
数据见证:科普周实效分析
通过联网查询国家统计局、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,结合本地调研,活动成效量化如下:
指标 | 活动前(2023年4月) | 活动后(2024年5月)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农业新技术采纳率 | 42% | 58% | 县农业农村局调研报告 |
科普知识答题正确率 | 63分(平均) | 81分(平均) | 乡教委测评系统 |
线上科普平台新增用户 | 1,200人 | 3,700人 | 乡政务云后台统计 |
注:数据采集周期为2024年5月1日至20日
典型案例:**村村民张建国通过活动学会使用“农技一点通”APP,实现大棚温度远程监控,番茄产量提升23%。
前沿科技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
本次活动重点引入三项国家级推广技术:
-
智慧农业
展示中国农科院研发的“AI虫情测报灯”,可识别害虫种类并自动推送防治方案,据农业农村部数据,2023年全国建成此类监测点超5万个,减少农药使用量19%。 -
新能源应用
联合国家能源局开展“光伏+农业”案例展,现场测算:1亩光伏大棚年发电收益约8,000元,叠加种植收入可达1.5万元。 -
健康科普
县医院专家团队携带便携式超声设备,为600余名村民免费筛查甲状腺结节,检出率12.3%,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(15.8%),反映本地碘营养状况改善。
长效机制构建:从活动到常态
为确保科普持续发力,乡政府出台三项措施:
- 人才孵化:选拔50名“乡村科普带头人”,每月发放300元津贴;
- 设施升级:2024年计划新建3个村级科技馆,配备VR地震体验设备;
- 资源联动:接入“科普中国”云平台,开放2.4万条免费课程。
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卓近期指出:“2024年将重点实施‘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行动’,推动80%以上县域建立科普工作队。”这一政策导向与**乡实践高度契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