症状、治疗与预防
带状疱疹(Herpes Zoster)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(VZV)再次激活引起的疾病,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疼痛性皮疹,全球范围内,约1/3的人一生中会经历带状疱疹,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和免疫力较低者,本文将从病因、症状、治疗、预防及最新数据等方面进行科普。
带状疱疹的病因
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,痊愈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,当免疫力下降(如年龄增长、压力、疾病或药物影响)时,病毒重新激活,沿神经扩散,引发带状疱疹。
主要症状
- 前驱期:皮疹出现前1-5天,可能出现疼痛、灼热或刺痛感。
- 皮疹期:单侧分布的红色斑疹,迅速发展为水疱,常见于胸背部、腰部或面部。
- 恢复期:水疱结痂,通常在2-4周内愈合,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神经痛(带状疱疹后神经痛,PHN)。
并发症
-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(PHN):约10%-18%的患者会经历持续数月至数年的疼痛。
- 眼部带状疱疹:影响视力,甚至导致失明。
- Ramsay Hunt综合征:面部神经受累,导致面瘫、听力下降。
最新流行病学数据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(CDC)的数据,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,以下是部分国家的最新统计:
国家/地区 | 50岁以上发病率(每千人/年)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
美国 | 3 | CDC 2023 |
中国 | 2 | 中国CDC 2022 |
欧盟 | 5 | ECDC 2023 |
日本 | 1 |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 2023 |
(数据来源:CDC、中国CDC、欧洲疾控中心ECDC、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)
治疗方法
- 抗病毒药物:阿昔洛韦、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应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使用,以减少症状持续时间和并发症风险。
- 止痛治疗: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、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可用于缓解神经痛。
- 局部护理:保持皮疹清洁干燥,避免继发感染。
预防措施
疫苗接种
-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(Shingrix):有效率超过90%,推荐50岁以上人群接种。
- 减毒活疫苗(Zostavax):适用于60岁以上人群,但保护效果较低(约51%)。
根据2023年CDC建议,Shingrix是首选疫苗,需接种两剂,间隔2-6个月。
增强免疫力
- 均衡饮食(富含维生素C、E和锌)。
- 规律运动,减少压力。
-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。
常见误区
- “带状疱疹只会得一次”:约4%-6%的患者会复发,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。
- “只有老年人才会得”:年轻人也可能患病,尤其是HIV感染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。
- “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会得带状疱疹”: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,但感染者通常表现为水痘(未感染过VZV者)。
个人观点
带状疱疹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,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应优先考虑疫苗接种,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PHN风险,因此出现症状时应尽早就医,公共卫生机构应加强科普宣传,提高疫苗接种率,减少疾病负担。